重庆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是中华蜜蜂之乡,境内已查明植物逾种,其中蜜粉源植物达种。
从保护和扩繁中蜂种质资源到智慧蜂场应用,五年来,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许金山带领中蜂科技特派员团队扎根城口,为中蜂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许金山(左一)在指导郑勇使用蜂场智能设施。重庆日报彭瑜摄
保护与改良中蜂品种年10月,许金山第一次到城口调查发现,当地中蜂遗传资源比较独特,很有开发价值。但当地蜂农多数采取传统养殖方式,技术落后,中蜂良种利用率低,扩繁能力弱,蜂蜜品质参差不齐。
“保护和利用特色中蜂种质资源刻不容缓。”许金山的提议得到当时城口县农委的积极响应。为选育出优质中蜂,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带领团队在大巴山区对中蜂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从野外种群收集再到走访农家院落,历经城口县全域取样与素材筛选,最终群中蜂原种得以确定。
年,市科技局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城口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许金山又主动请缨,带领助理研究员兰岚、石鹏,与城口县10个科技特派员组建城口中蜂特派员团队,开展科技扶贫。
当年,因为天气原因,东安镇蜜源不好。缺少食物会引起了蜂群的起盗和飞逃,许金山每天带头巡视蜂场,检查蜂群有无缺粮、有无病情,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两个月,许金山与团队成员天天忙得腰酸背痛,双臂发软,但最终蜂群得以保全,并成功扩繁出50群产育性能较好的中蜂育种素材。
终结“人熊大战”中蜂选育好了,却被黑熊惦记上了。就在年下半年,东安镇辖区蜂农的蜂桶不时遭到破坏,甚至有的连桶带蜜丢失。从蜂农到企业,蜂桶遭遇破坏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许金山团队的帮助下,整个保种场全部装上了热感应拍摄设备,团队成员开始了漫长的蹲守。第一天晚上,摄像头只拍摄到老鼠。直到第五天晚上,一只黑熊从山上走下来,打开蜂箱吃了起来,临走时还抱走了两箱蜂。天亮后,郑勇等3人带上3只猎狗,一起找回了蜂箱,但蜜蜂死了很多、黑熊不知去向。
锁定了“凶手”黑熊,郑勇与当地村民开始了与黑熊的鏖战。每天晚上,郑勇与当地村民守候在蜂场驱赶黑熊,敲脸盆、放鞭炮等。人有疲劳之时,但黑熊很快适应了这些驱赶招式,蜂箱依然屡屡被盗,效果甚微。
黑熊是保护动物,中蜂资源也非常珍贵,人熊大战还得靠科技取胜。一周后,采用红外感应,声光警报器、声音驱赶装置的一套蜂场安全预警系统初步成型了。为了充分保证蜂场安全,他们还在在蜂场四周建起了畜牧电子围栏,最终将黑熊赶进了深山。一场“人熊大战”终于落幕,从此蜂场再没遭遇过黑熊破坏。
探索信息化高效养殖扎根城口,许金山带领团队还研发3款了无污染、无农残、高海拔中蜂特色蜂蜜,助力重庆花千源蜂业有限公司(下称花千源)成长为城口中蜂产业龙头企业。现在,花千源与当地5个乡镇16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带动户贫困户养蜂。
“养殖规模大了,工作量也增大,管理难度更增大。”花千源负责人郑勇称,17个场地,每个场地群蜂,团队两个技术员、一台车,要17天才能跑完一遍,
“人熊大战”使用红外预警系统给了许金山启发。他所在的团队联合活性物质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尝试着在蜂箱内安装内环境监测设备,采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实时获取蜂箱的温度、湿度数据,辅助指导生产;通过重力传感器,采集酿蜜重量、蜂群数量,辅助决定采蜜、分群时间;同时每个蜂箱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