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达旦公司出版的《蜂箱与蜜蜂》中没有关于蜂脾关系的论述,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第一线的养蜂人及老一辈养蜂家都高度重视蜂脾关系。可以肯定,蜂脾关系对蜜蜂饲养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直没有解读蜂脾关系与蜜蜂生物学规律的文章。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先后带过80多位学生,为上课及理论总结的需要,开始思考怎样从蜜蜂生物学角度去认识蜂脾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理论与实践得较好统一,并得以验证。一、蜂脾关系的由来近年来,在引进西方蜜蜂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蜜蜂饲养管理上就逐渐形成"精耕细作",把国外以箱为单位的粗放管理发展为以脾为单位来管理蜂群,蜂脾关系也由此而生。因其效果良好,很快得到普及,很多国内老一辈养蜂专家也把"蜂脾关系"写入自己的著作中。二、什么是蜂脾关系陈盛禄主编的《中国蜜蜂学》说:"蜂脾关系是蜜蜂在巢脾上栖附的密度"。1只蜂占三个巢房,即巢个房(5×5厘米)平均有蜂约33只,每张巢脾两面刚好布满一层蜂大约只蜂,再加边条、底梁上的蜂,大约只,这就叫蜂脾相称或称10成蜂。1张脾上的蜂多于只叫蜂多于脾,蜂少于只叫脾多于蜂。对蜂脾相称这里要说明一下:按巢脾面积计蜂大约只蜂;再加边条、底梁上的蜂,约只蜂;框梁布满蜂约只蜂。不管怎样计算,个巢房(5×5厘米)平均有蜂约33只,即蜂脾相称。三、蜂脾关系反映出什么"蜂脾关系是蜜蜂在巢脾上栖附的密度",这只是一种现象,没有涉及蜂群内部的问题。养蜂人都知道:当巢温逐渐上升时,子脾上的蜂会逐渐减少;反之,当巢温逐渐下降时,子脾上的蜂逐渐增加。一句话:巢温越高脾上蜂越少,巢温越低脾上蜂越多。在靠养蜂为生,不断向蜂友、专家请教及读书学习的几十年中,笔者认为:蜂脾关系主要反映巢温的高低,还反映出虫与蜂的哺育关系,其次是巢内是否进蜜与蜂群清巢力的高低等。四、蜂脾关系与巢温我从年开始测定气温、巢温与蜂脾关系的变化,拍下了大量照片,还叫湖北学生在当地测定、记录,并拍照。通过5年的观察、记录,蜂路在1.2厘米时,巢温与蜂脾关系如下表:五、蜂脾关系与群势《蜂群生物学》书中图11告诉我们:0.5千克蜂群个巢房有蜂20只(我们自己算得为6成蜂),0.75公斤蜂群个巢房有蜂25只(即7.5成蜂),1公斤蜂群个巢房有蜂27只(即8成蜂),1.5公斤及以上蜂群个巢房有蜂35只(即10.5成蜂),试验告诉我们1.5公斤蜂群以下的蜂群,群势越小脾上蜂越少。六、蜂脾关系与繁蜂速度育虫强群随着群势的壮大而降低,即小群繁蜂快。这个生物学规律揭示:一个最强的有最多蜂王的多王群也比不上两个单王群繁蜂快。上述实验还告诉我们:育好虫的蜂脾关系上限是10.5成蜂,再多也是无用,下限是6成蜂。但应当根据气候和蜜粉源条件以及本人的饲养管理技术来决定蜂脾关系,不能生搬硬套。春繁时如遇恶劣天气,蜂脾关系可在1.2~1.5成蜂,外界有蜜粉进巢,也可6成蜂或更低些。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去分析,10.5成蜂是质变与量变的分水岭,处理好蜂脾关系就等于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七、蜂脾关系与虫蜂关系养蜂人都知道,蜂群的繁殖是建立在虫蜂关系基础上,而虫蜂关系必须建立在蜂脾关系之上,因没有蜂脾关系,虫蜂关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蜜蜂饲养管理中,蜂脾关系实际上也包含虫蜂关系。蜂脾关系与虫蜂关系虽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按《蜂群生物学》书中图11数据,若试验群按8.5成子脾计,可算得如下表所示:塔兰诺夫说:1.5公斤蜂群能够保证照顾蜂子和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时1只蜂能育0.69个幼虫,蜂脾关系为10.5成蜂。这一生物学特性早已被生产第一线的养蜂人不自觉地应用于春繁当中,用蜂脾相称的方法让小群繁出强群的健壮蜂。很多养蜂人蜂养得很好,他们遵循了什么经验或理论呢?通过笔者10多年反复思考与验证,那就是中国特色的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蜂脾关系。既包括温度与蜂的关系,又包括大部分虫蜂的哺育关系,只是没有提高到理论水平上进行深入地探讨。把握好蜂脾关系就等于我们处理好蜂与温度、蜂与幼虫的哺育关系。要知道虫蜂比例(值),首先要用大量时间去估测巢内的蜂数与幼虫数,然后相除才能得出虫蜂比值,显然这是"纸上谈兵"。蜜蜂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蜜蜂的哺育力是随温度、蜜粉、群势而改变。八、蜂脾关系与蜜源当外界流蜜,蜂脾关系就会发生明显变化,脾上的蜂减少,早春油菜进蜜是最典型的实例。原因是蜜蜂酿蜜、泌蜡、哺育幼虫等工作使蜂群新陈代谢加快,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早春有的蜂友利用这一规律,用喂糖来应对冷空气。我多年观察,并在很多蜂场,与蜂友共同探讨。例如,年5月,我去老朋友吴圣梅蜂场,柑橘花期前他成功组织了1-2脾的交尾群。在柑橘流蜜期间平均气温为20℃多一点,开箱检查共2脾,3成蜂左右,这时村隔板外不挂蜂,新脾的封盖子饱满,说明封盖房内蜜蜂健壮,1只蜜蜂哺育大约2只幼虫。按照现有出版的养蜂书籍,这是不可能培育出健壮蜜蜂。吴师傅对手说:蜂群哺育力与群势、蜂王、温度、进蜜均有关联。群势小,新蜂,气温适宜,,并有足够的蜜进巢,3成蜂也雾殖得很快。柑橘流蜜即将结束时,蜂脾关系逐渐回升到5成蜂或以上,如果继续用3成蜂繁殖,那就很容易失手。九、蜂脾关系与蜂路意蜂工蜂胸部大约4毫米,所以蜂路应为8~10毫米,这时脾面上最多只能爬满一层蜂,最多为蜂脾相称。若蜂路大于12毫米,脾面上才可能出现蜂多于脾。上世纪90年代,杂志上大力批判"伤热",提倡夏季用20毫米蜂路,甚者还把巢、继箱错开20毫米。笔者在夏季连续2年用20毫米蜂路做试验,结果都爬出"白毛幼蜂",当蜂路缩小到15毫米,15天后此现象不治自愈。很多蜂友春繁紧脾时用8~10毫米的蜂路,这时隔板外均有部分蜂挂着,脾上与隔板外的总蜂量应做到蜂多于脾,当气温变化,隔板外的蜂有伸缩余地。若蜂路大于12毫米开繁,气温较低时比8-10毫米蜂路更容易产生"收圈",对繁蜂不利。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5~39℃,子脾上的蜜蜂变得稀疏,甚至只有2~4成蜂,大量蜜蜂挂在副盖下、隔王栅下、巢前等处。此时应怎样看待蜂脾关系呢?在几十年的养蜂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总蜂数除总脾数应保持6成,多余的脾应当撤出。十、蜂脾关系与抗病能力蜂群的抗病能力与遗传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清巢能力。清巢能力大致相同的蜂群,蜂群的抗病能力决定于蜂脾关系,很多有经验的养蜂师傅常常用蜂多脾少方法来处理病群。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养蜂高手的蜂群比一般蜂场蜂群脾上的蜂会更多些。十一、蜂脾关系与蜂种蜜蜂品种不同,蜂脾关系也有所不同。在饲养浆蜂20多年经验总结,同一品种也存在不同的蜂脾关系。笔者观察发现,在夏季,相同群势下,脾上蜂稀的繁殖要明显差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观察资料不多,希望大家提供资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幅上升,而且还会继续上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精耕细作"带来的后果是成本大幅增加,那么重视蜂脾关系的管理原则最终会被淘汰吗?笔者认为至少目前是不太可能的。理由是:1.重视蜂脾关系的春繁效果要优于不紧脾春繁;2.生产蜂王浆对蜂脾关系有定的要求,如果采用《蜂箱与蜜蜂》书中的多箱体方,,产浆台接受率会大幅下降,影响王浆产量。3.抗病能力与蜂脾关系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养蜂方式,过量采收蜂蜜、王浆、花粉,导致蜂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能力下降,保持一定量的蜂脾关系是目前保持蜂群健康的可行方法。文:沈育初
免责声明:资料源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