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蜜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作品欣赏浓浓蜜蜂情樊福才的养蜂致
TUhjnbcbe - 2022/11/19 22:33:00
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24567.html

初秋的挡阳桥下,彩旗飘飘,歌声嘹亮,载歌载舞,欢天喜地;

入秋时节,菊花盛开,蜂飞蝶舞,硕果累累;高茂泉村迎来了喜庆丰收的日子——你知道吗?这就是清水河县首届五谷文化旅游季活动的主会场。最显眼的农产品展位上,有来自养蜂圣地清水河县养蜂能手樊福才夫妻二人,正在展示他们的优质蜂产品。这是长期坚持自主创业,产业脱贫,勤劳致富的真实再现。

挑战贫困扬起事业风帆

年,因母亲常年生病,家里缺少劳力。十五岁的樊福才,初中还没上完就辍学回家务农,操持家务。

在此期间,他拿过镰刀、挥过锄头、掌过犁靶、扛过粪笸箩、耕种锄耧、撵牛放羊,还利用农闲时间跟随父亲出去做些零散活儿。勤勤恳恳一干就是五年。

在这五年里,他经历了风吹日晒,严寒酷暑;体验过汗流浃背,动土滚石等重活儿苦活儿,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苦闷。但这些都没有迎来他人生旅途的蜕变。除了承受劳累疲惫,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再没有任何大的收获。他怀着愁肠满腹,心有不甘的情绪,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流过多少次失望的泪水。

贫穷为福才带来过创伤,落后促使他必须有所改变。

受尽风雨洗礼,经过几年现实生活煎熬,和走向社会不断历练。让他有了追求理想、向往前途、编织梦想、幻想爱情的美好愿望。

一次偶然机会,福才接触到了养蜂行业。在他二十一岁那年,村里来了个山西养蜂年轻人叫王三明,一来二去,同龄人喜欢交友的共同点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得知福才有出去闯荡的想法:就建议跟随他们学习养蜂技术,共同干一番事业!通过和家里人反复商量征求同意,并取得父亲支持后。随同王三明师傅南下四川学习养蜂技术,开启了追逐自己人生道路美好愿望的征程。

百折不回酷爱养蜂

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零下二十多度气温滴水成冰。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福才和他的伙伴们来到呼和浩特火车站,守候在货场等待调拨车皮。白天实在冻的不行就隆点旺火烤烤取暖,晚上在帐篷里睡觉将几床被子摞起来折叠在一起,然后用绳子扎成袋子型状几个人同时钻进去,利用体温热量相互取暖。经过十四天顽强守候,这天晚上终于调来了车皮。大家冒着严寒,趁着夜色,争先恐后共同奋战了一个晚上,把一箱箱蜜蜂、一件件行礼、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全部装上了车皮。

虽说十四天车站艰苦生活给刚出道的福才来了个下马威。但这丝毫没有磨灭他酷爱养蜂的激情,反而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成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秉性。

火车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车头牵引着几十节挂好的整列车皮,冒着浓浓白烟。只听到传来“呜呜呜——”刺耳的鸣笛声,伴随车轮发出“哐当哐当——”的驱动声,转眼驶出呼和浩特火车站。沿着群山脚下,车速渐渐加快,风驰电掣般地飞驰向前,福才作为货物押运人员跟随车皮一路同行。从没出过远门的福才如同出笼的鸟儿,展翅飞翔,看到什么都好奇,感觉哪里都新鲜。尽情饱览大自然风光,畅想未来美好憧憬,真正去体验坚持心中的信念。

一路经山西大同、太原、跨越几百里秦川、古都西安,亲眼目睹宝成铁路弯绕绵延贯穿在巍峨雄壮的秦岭山脉。那一座座山峰形态各异,一道道峡谷成为生机盎然的美丽风景,让福才大开眼界,思绪万千——

经过七天七夜颠簸行程,总算来到目的地四川省简阳县。

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春早雾多,气候湿润温和。冬季种植小麦、大豆、油菜等各种农作物,适宜蜜蜂早春繁殖。所以,他们一到这里就开始整理蜂群,准备包装繁殖工作。由于福才是学徒期间,只能干一些杂七杂八零碎营生,先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蜂群管理技术。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养蜂员,首先要懂得蜜蜂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征。

说起蜜蜂,人们总会想到那甜甜的蜂蜜。然而,小小蜜蜂有它许多独道神奇之处。不仅勤劳、智慧、勇敢、大公无私,还是个环保、洁净、团结、有组织、守纪律的母系王国。蜜蜂用它的勤奋创造的劳动成果,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福利。

蜂群是个高度社会化群体,由蜂王、雄蜂、工蜂组成,不同蜂型各有不同分工。

蜂王不是蜂群的君王、管理者,而是蜂群中主要产卵繁殖者,也称母蜂。蜂群的行为多是由工蜂导演形成自然分工,蜂王通过分泌“蜂王物质”维持蜂群秩序。

雄蜂的主要作用是与处女蜂王交尾,平时在蜂群中比较懒散,但在与蜂王交尾后便会死亡。

工蜂也叫工作蜂,是蜂群中的主要劳力。承担采集、筑巢、守卫、哺育等。其两只后足各带一个天生花粉篮,用来收储采集到的花粉。尾部带有蛰刺,是蜜蜂的防卫武器。腹内蜜囊是采吸花蜜的存储袋,运回蜂巢后吐入巢房酿造成蜂蜜,腹侧具腊腺能够分泌出筑巢原料蜂蜡,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神奇小精灵。

凭着对养蜂事业的热爱,积极向上的态度。他工作中专心细致,勤奋好学,用较短的时间学到很多知识。在生活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挑水做饭总是抢着干,得到蜂友们的一致好评。

付出终有收获,看着日一繁殖壮大的蜂群,福才脸上挂满笑容,心中充满喜悦。不知不觉已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季节,金*色油菜花遍地盛开。散发出扑鼻诱人的香味,招来群群蜜蜂投入成片花海蜜源中采蜜,呈现出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这一年,他辗转各地。包括四川、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多地转场放蜂,采集过油菜、苹果、洋槐、山花等多种蜜源。学会了繁殖蜂群、摇蜜、取蜂王浆等生产管理技术;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生物特征;这一年他还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扩大了自己的养蜂场,也实现了追逐事业的梦想。真可谓双喜临门,事业爱情双丰收啊!

一九八八年冬季,也就是福才养蜂的第二年,带着新婚爱人随同伙伴们一起再次来到四川。冬繁情况还不错,可到了次年春季蜂群出现了有史以来的一种怪病:“蜜蜂无缘无故从蜂箱内爬出箱外,慢慢死亡。”蜂箱前后、蜂场左右、草林林、路边边、犄角旮旯,到处都是爬出的蜜蜂,蜂群严重衰弱。看着金灿烂的油菜花开,闻着清馨的蜜香,却缺少采集蜂采蜜,春季蜜源基本绝收。这就造成转场放蜂没有路费,蜂农损失惨重,许多蜂场面临倒闭状态。而这种病症让所有养蜂员束手无策,一时找不到治疗办法,后经养蜂研究所检测为“螺旋体综合症”被人们称作“爬蜂病”,福才的蜂场也未能幸免其中。

看到如此痛心的现状,福才和他的伙伴们心如刀绞,欲哭无泪。东拼西凑弄了点路费钱,把随行养蜂的家属打发回家,剩下他们几个男伙伴由四川转到陕西省蒲城县。刚到那天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场大风将油菜花吹了个精光。几天下来,别说采蜜了,连蜜蜂都受饿需要喂白糖水救命。几个人的生活也成了问题,就在他们唉声叹气,一筹莫展之时。有位当地的老大爷拿来家里蒸熟热腾腾的馒头让他们充饥。真是雪里送碳,遇到好人了。看到眼前这一幕,几个大小伙子感动的说不出话来,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怎么办呢?当务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转场找到蜜源,不然蜜蜂都会被饿死。转场没钱只好向家里求助,那时候人们普遍还不富裕,家里凑点钱也很困难。还是山西的王三明离家最近,回家带来元钱准备转往河南省灵宝县去采早洋槐。派人去雇车,人家都知道养蜂人没采到蜜缺钱,要求先付运费后装车。没办法把三明带来那元钱全部交给车主,恳求送到目的地。开车师傅一路行驶,掐着路程,算计那点运费。到了半夜车停在一道山下的公路边,司机说:“钱不够只能拉到这里了!”福才他们再三央求,好话说尽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只好卸在半路。卸完摆好蜂箱已到凌晨,伙伴们又困又累,草草盖上帐篷布,打开被子就地倒头而睡,很快进入了梦香。

正当福才睡的香甜,忽然觉得热乎乎蒸出浑身汗水,他爬起来撩起盖在上面的帐篷布钻出被窝。看到升起的太阳,已到了晌午时分。福才绕着蜂箱转了一圈,发现进进出出的蜜蜂十分繁忙,满天飞舞,归巢时鼓着大肚子,距离蜂箱一尺多远就落地爬行。这可是采蜜的征兆啊!难道这荒山野岭真有蜜源吗?

他激动、兴奋、马上把还在熟睡中的伙伴们叫醒,情不自禁地高喊:“有蜜了——有蜜了!”听到福才的叫声,伙伴们赶紧爬起来飞奔到蜂箱前观察。看到勤劳勇敢的蜜蜂,井然有序地早已投入到繁忙的采蜜工作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蜂箱,提起巢脾发现已经储存了一圈亮晶晶的花蜜。顷刻之间心情澎湃,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地振臂高呼:“我们的蜜蜂有救了——”顿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激情相拥。这真是老天开眼,上帝眷顾。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哇……

高兴之中福才他们信心倍增,精神头也来了。大家各掏腰包纷纷凑钱,好不容易凑足了两块多钱。到附近村里小卖部买了一包烟,打了点散装酒。挑水的挑水,生火的生火开始做饭。不一会儿熬好了一锅稀饭,大家分享着买来的那包烟,品尝着打回的那点散酒,喝着熬好的稀饭,庆贺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多少回幸福流溢

多少次无尽的甜蜜

闪烁在梦里

没有忘记阳光的召唤

漫山遍野花开的幽香

勤劳勇敢的小蜜蜂

不离不弃

永远陪伴着你

突如其来的好运挽救了他们的蜂场,还发现了一个稳定的蜜源地点。

情洒蜂花

年杨家窑联营蜂场成立了。福才作为联营蜂场的受益者,深深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增强了他坚持养蜂的底气。为了稳步前进,维持已是三口之家的生活。在跟随联营蜂场转地养蜂几年中,不得不把爱人和孩子娘俩留在家里,让妻子一边带孩子,一边种点地。他冬出夏归奋斗了好几个年头。

哪里有盛开的花海

就是我们的住居

而在繁华的城市里

却看不到我们的踪迹

柏油路面

跨河桥上

大山深处

无不留下过往的记忆

生活的锤炼,使他更加成熟。丰富了社会知识,积累了养蜂经验,摸索出转场放蜂路线;也饱尝了风里来雨里去、背井离乡与亲人分别的痛苦之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习俗,对于远在四川放蜂的福才来说:年年想着回家过年,却年年不能回家过年。每到年关时候,都会盘算着回家计划。可每一次都是从渴望到希望,然后是失望,最后到绝望中徘徊。只能在阴冷潮湿的异乡守候;只好在狭小的帐篷里和蜂友们共度朝夕。

那时候,交通条件落后,通讯信息不畅,对于离乡在外的游子来说:只能靠书信往来倾诉衷情,互祝平安。

这年春节临近,四川的冬季阴冷潮湿,又赶上强冷空气侵袭,阴一天雨一日连续二十多天没见过太阳了。正当福才煎熬焦灼时,腊月二十八这天晚上收到了爱人的来信。每一次收到的是盼望已久的等待与快乐,每一次看到的字字句句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信,读着;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

亲爱的老公:

见字如面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估计快要过年了吧!首先祝你春节快乐,身体健康,蜂群旺盛;

家里一切都好,不必牵挂,母亲还是老样子常常吃药,体弱多病,不过最近好了许多,心情也不错!

进入腊月家里开始张罗置办年货。咱家做了一锅豆腐,蒸了几十个点心,压了粉条,糕面也加工好了。还买了苹果、桔子、糖蛋蛋;又买回几张红纸,请人把对联也写好了,就等着过年啦!

孩子常常念叨:“如果大大能在那该多好啊!”我和孩子都很想念你,盼望着你早日回来……”

甜蜜的事业中伴着生活的苦涩,孤独寂寞时,思念家乡、亲人、年迈父母、爱人、孩子那纠结之情,让人撕心裂肺,*牵梦萦。而这种无奈的思念总会带来情思绵绵,无尽的长夜相思。

朦胧的夜色,显的有些清冷,福才又一次陷入了翻来复去的不眠之夜。这种煎熬、孤独与思念,真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病痛。伴随着外面洒落在帐篷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点声,沉重地击打着他那脆弱的心灵,忍不住阵阵惆怅又增添几分伤感……

川流不息的马路旁

阴暗狭窄的帐篷里

度过了春秋夏季

有谁知道你

你究竟为了谁

为了这甜蜜的事业

与亲人别离

风里来雨里去

坚定不移探索生存之道

年复一年,日月轮回。送走了无数生活的酸甜,仍旧留下漂流在外游子的哀愁;寄托多少养蜂人的企盼,也使家里亲人的思念望眼欲穿。

峰回路转迎来事业春天

花开花落,带走多少春秋,最向往的春色却是那么短暂,那么难留,岁月时光犹如一江春水,流尽几多愁肠。春的气息迎来北漂的娇燕,春风吹醒万物复苏,美景如画江山依旧。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已是霜染两鬓,年华逝去……

在福才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用勤劳的双手,永不停歇的脚步,坚守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信念。这个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深深地扎根发芽。

而在他追逐人生梦想这条路上,就好像谱著了一曲跳动的音符,有高有低,起伏不平。

福才走过了漫长的奋斗历程,不知不觉中在养蜂路上征战了37个年头。艰辛曲折的经历,记录了他的人生价值,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代表了所有养蜂人的酸甜苦辣。他奔波于全国各地平原山川,采集过无数花草蜜源,却始终没有忘记家乡那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蜜粉源。多少年转场放蜂从来没有缺席过家乡那覆盖生态区盛开的柠条花;盛夏时漫山遍野的地茭花和菜籽花;秋天的荞麦花、后秋的万寿菊花;给福才带来无尽的甜蜜与快乐,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也得到了可喜的收获——

虽然追逐理想让他们夫妻二人饱经了风霜,福才还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等病症。但实现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就是用这份甜蜜的事业筑起了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就是用勤劳养蜂换来的丰硕果实养育了一双优秀儿女。女儿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儿子大学毕业。每当想起这些,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

花香筑起幸福园,养蜂走出富裕路。愿养蜂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愿养蜂人甜甜蜜蜜,生活美满——

董金堂,男,汉族,年出生,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窑村人,高中文化。从事过养蜂行业、商业营销、搞过工程建设等多项自主创业,民间文学爱好者。致力于本土文化作品创作,尤喜散文,多方位体验人生。

来源:呼和浩特文学艺术

编辑:董欣

审核:薛宇飞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品欣赏浓浓蜜蜂情樊福才的养蜂致